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,知识产权已由过去的无形资产转为现实中的有形出资。这一创新的变革,源自于我国新的《公司法》的制度安排。本文旨在解读知识产权实缴的法律含义和通行做法,并引申出其潜在的利弊冲突以及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。
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“知识产权实缴”的定义。在新《公司法》中,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出资,其中就包括了知识产权。据第九十二条: "此类出资需要随着公司的成立或增资进行实缴。" 如果像之前所言,企业拥有可以评估价值的知识产权,那么它便可以作为公司的出资资源。”知识产权实缴”实际是一种用股东的知识产权出资的方式,其为企业的产权结构带来新
当我们谈到知识产权实缴时,其中涉及的操作环节主要有三步:
一、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: 企业需要对自身知识产权进行清点和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。评估时需要特别注意,知识产权的本质、应用范围和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等多个因素。
二、申请法人出资: 当评估完毕后,分享股权的申请即可发起。需要在申请书中明确出资所使用的知识产权,及其评估的价值。并存通知法人出现在一起出手续合同。
三、提交登记: 随后,企业应将相关申请材料提交至工商、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审查。
然而,操作中的各方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警惕下列风险:
评估风险:由于知识产权价值具有一定的主观性,加上我国知识产权评估系统尚不完善,因此在评估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。
执行风险:在执行过程中,企业需要将执行权和所有权等所有知识产权权利完整移交,如发生疏漏可能出现法律纠纷。
进度风险:与现金出资不同,知识产权实缴可能受制于法人身份变更、知识产权登记变更等因素,导致出资进度慢于预期。
为迎战这些风险,企业在知识产权实缴中,需要有尽职的风险识别和控制。企业应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,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审查、评价等环节,适应市场变化需求。
尽管道路还长,挑战依旧存在。但任何形式的进步,都需要积极的尝试和勇于面对的态度。我们相信,我国企业在新《公司法》的光照下,必将面对挑战,再创新纪录,谱写新的篇章。